大脑里的图像2——肖焱淼《脑结构与传导》

2016-11-28 写世界

 接上回,这里讲《视觉补全理论》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已经知道,眼睛成像之后,视网膜的神经将一系列信号输入大脑。上一节讲到这些信号的排列不是按固定的顺序,而且还因人而异。
        一般来讲,人眼的识别区是不好估算的,我们这里以视见区中央为最灵敏点,然后向四周发散,灵敏度依次下降。到了一定边缘,即我们所谓的眼睛余光了。 
        我们设一简化模型,输入信号按灵敏度从高到低排列为S1、S2、S3……那么S1即为上述视见区中央点输入信号。
        我们假定一个人,多次看到事物A,输入信号为S1、S3,于是S1与S3形成一个关联。假定排除其它记忆关联,当这个人有一次突然看到事物B时,实际输入信号只有S1,但这时,他的大脑会自动联想到事物A,也即S3会跟随S1一起被激活。
       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,这种现象时常发生。当我们看到一片树叶,我们其实并没有注意到树叶的每一个细节,也许我们仅仅看到了一团绿色及部分叶脉,但我们大脑里的图像早就形成了一片树叶。你闭上眼睛再仔细回想时,才真正意识到那片树叶其实只是自己想像中的,你为了证实自己的想像,必需再一次睁开眼睛,确认树叶的每一个细节。 这种现像我们权且称之“树叶现象”。

        “树叶现象”的形成,大大减少了大脑容量的占用,我们所见的画面,时时刻刻接受着大脑的再效验,因而也许只消几十个点的信号,便可以唤起几亿个点的图像。另外这几亿个点的图像也不是完整的,而是一个简化了的信号。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—— 2014-11-29 14:48

发表评论:

Powered by anycle 湘ICP备15001973号-1